行业动态

奋力谱华章 迈向新征程——党领导下的北京科技创新担当

来源: 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2021.07.04 浏览次数(11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现了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的清晰脉络和坚实足迹。

  砥砺前行,奋力谱华章。在党的领导下,北京科技战线始终同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同频共振。从新中国建立伊始构建“五路”科技力量,到改革开放后中关村的兴起,再到党的十八大后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落实党的科技创新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北京市率先响应,从集聚科技资源、建立首都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到向市场转型、建设全国第一个高新区——中关村,再到向国际对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成为贯彻和践行党中央科技战略的先行军。

  初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作为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北京按照新中国发展的总体布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广泛团结科技力量,一手抓工业建设,一手抓科技创新,构建并逐步完善工作体系,探索科技发展有效模式,率先开启了中国科技事业新篇章。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首都的科技事业在接管、调整原有科技研究单位的基础上,以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各部委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北京市属科研机构、国防工业系统在京布局建设的科研机构等“五路”科技力量,在北京完成布局,形成了初步完善的科研体系。

  随着“五路”科技力量在京“会师”,北京的科技管理体系也逐步完善起来。1958年10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主管全市科学技术工作。

  40年前,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北京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紧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首都经济”的重大机遇,大力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建设全国第一个高新区——中关村,助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构筑首都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提出实施“20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新阶段。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举行集体学习时,要求中关村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4年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明确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特别强调北京最大的优势在科技和人才。

  北京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根本遵循,坚持创新发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出路,在紧要处落好“五子”,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会力量,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累计推进882项重点项目和任务落地。经过“十三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探索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路子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以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率先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使北京形成了源头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成果使用和再创新的链条和体系。

  1988年,我国第一个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成立。“试验”二字,表明了中关村肩负的改革创新和试点试验任务。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一代代改革者、创新者持续不懈努力,中关村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产生了无数个“第一”——全国第一个明示“法无明文禁止皆可为”的科技园区条例,全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企业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都在中关村诞生,中关村成为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北京作为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丰富,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在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方面勇立潮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强化顶层设计,完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张图”——“设计图”,即《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架构图”,即北京市和科技部等10个国家有关部门、单位组成北京办公室,形成“双主任”机制。“施工图”,即《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28个监测评价指标。以此为抓手,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主平台上,北京全力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高精尖主阵地。

  在政策上,北京深入实施“1+6”、“新四条”等系列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实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等政策。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出台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科创30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政策。

  改革的持续推进,塑造了北京良好的环境。连续两年,北京排名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第一。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北京营商环境分值相当于名列全球第28位,为我国营商环境排名大幅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聚天下英才筑全球人才高地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决定未来。北京努力打造更加适合人才创新和发展的环境,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及团队来京创新创业。依托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用事业和平台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加快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使北京成为全球人才高地。

  如果绘制一张全球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流入的热力图,颜色越深代表吸引的人才越多,人们会发现,在亚洲东部有一片颜色很深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中国北京,北京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全球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来到这里追梦圆梦。

  这股热力图的第一个高峰,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前后,李四光、华罗庚、程开甲、赵忠尧、王淦昌等一批科学家和学者,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裕条件,回到北京参与新中国建设。到1950年底,从国外回到北京的专家超过1800名。

  改革开放后,以陈春先、柳传志为代表的中科院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创办旨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型企业,打造了联想和“两通两海”等标杆性企业。互联网时代,以张朝阳、李彦宏为代表的领军人才,创办了搜狐、新浪、百度等时代性公司;移动互联网时代,以雷军、刘强东等为代表的企业家,锻造了小米、京东等新潮流企业。近年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印奇、余凯、王晓东、施一公等在北京创办了旷视、地平线、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明星企业。

  为了给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近年来北京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坚持以服务科研人员为中心的改革导向,着力打造一支懂科技、敢创新、爱奋斗的创新发展战斗队。具体来说,一是简化程序做减法,从减表、减帽子、减财务程序、减检查审计等多方面为科研人员“松绑解困”。二是提升效能做加法,通过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赋能加速,集聚了薛其坤、王中林、丘成桐等一批世界顶尖人才。

  如今,全国40%的“两院”院士和数以十万计的科学家、工程师云集在北京,奋力攀登自主创新的科技高峰;1万名外籍人才和2万余名海外留学人才荟萃,在北京创新创业、筑梦圆梦。在这里,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和各类专业服务人才各展其长、优势互补,汇聚成科技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

  攻克核心技术推进自立自强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作为首都,北京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按照“四个面向”战略方向,部署推进科技创新重大任务,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问题,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一座现代化电子管厂、第一台内燃电动机车、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牛胰岛素、第一台实验室注水反应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北京历史上取得的多项“第一”,彰显了北京科技创新的实力和能力。

  早在1956年,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个生产半导体器件的企业。

  1971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团队第一次发现青蒿素,在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也为中西医结合、合成设计新药指出了方向。这也是我国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唯一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四个面向”要求,积极支持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自主探索。在机制上,北京积极部署“揭榜挂帅”等制度,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在平台上,北京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在京落地,建设了量子信息研究院、脑科学中心、智源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成效显著。在投入上,北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全国首位,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这种大力度的支持和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20年,北京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实现翻番。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近年来北京涌现的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交出的亮眼答卷。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科技成为最有效的武器。北京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疫苗、诊断试剂、药物研发攻关,疫苗研发始终处于国际第一梯队,为科技抗疫贡献“北京力量”。

  以全球视野谋划推进科技创新

  推进科技创新,要善于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北京发挥首都和国际交往中心优势,对接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链接全球高端研发资源,打造形成中关村论坛等国际品牌活动。

  近年来,北京扎实推动京津冀科技合作。充分发挥北京“一核”作用,推动雄安新区与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统筹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打造京津冀协同产业链,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

  北京依托科技条件平台、技术市场等渠道作用,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输出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发挥在全国创新发展中“领头雁”作用。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313.2亿元,是2014年的2倍,位列全国第一。五年来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是2014年的2.53倍。

  近年来,北京积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研究制定“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不断增强北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吸引苹果等一批跨国巨头在京设立研发机构,北京成为这些跨国科技企业在国际布局的重要节点。

  自2007年起,中关村论坛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已经举办十一届。全球顶尖科学家、领军企业家、新锐创业者等共同参与,产生思想碰撞和深度思考,逐渐使论坛成为集科技交流和创新成果展示、发布、交易于一体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近两年来,北京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两区建设为契机,以中关村论坛、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北京-特拉维夫创新大会等为平台,广邀国际科技人才,纵论科技发展之道,成为北京凝聚国际共识、参与全球合作、彰显北京创新实力的重要舞台。

  施普林格·自然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位列第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2020》显示,北京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4位,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步月登云鸿鹄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作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北京有信心、有责任、更有底气。北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大的决心和担当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奋力谱华章 迈向新征程——党领导下的北京科技创新担当

北京市专利代理师协会 | 官方网站

北京市专利代理师协会
Beijing Patent Attorneys Association

地址:北京·海淀区·海淀南路甲21号 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A座三层316室
邮箱:bp@bjpaa.org
京ICP备1304294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996号


联系电话 010-82867706
专利人之家 专利人之家 知产小新 知产小新

Copyright © 2020-2024 BJPAA.org 北京市专利代理师协会 版权所有